网站首页
手机版

建筑学学科排名第五轮

更新时间:2024-05-02 10:04作者:佚名

五年来,建筑与规划学院党委围绕学校建成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推动党建引领,突出政治功能,统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多位一体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固本强基,求真务实,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院建设,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发展。

聚焦发挥政治功能,以一流党建引领保证正确办学方向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四线联动”工作机制,确保上级决策部署一线贯通。

巩固学院党委领导的 “中心线”。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教育大会精神,把党委会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进一步突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每两周召开一次党委会,每周二组织一次教职工政治学习。

强化系部党的领导“中场线”。加强党对系部工作的领导,发挥系部组织作用,制定《学院系部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学院教学科研政治把关实施办法》《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工作实施方案》《师生廉政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让党组织对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把关作用在制度运行中发挥出来。

激活党支部建设“生命线”。聚焦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重大命题,全面落实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教师党支部“三必”机制,即教职工聘用、晋职晋级、评奖评优时必听党支部意见,干部提任考察、后备干部选拔时必找党支部书记谈话,年度、聘期考核必经党支部审核。学生党支部为党员宿舍授牌,勉励大家以“党员宿舍”为激励,彰显优秀党员风采,争做同学表率。

构建党员抗疫“突击线”。面对校园突发疫情,学院第一时间组建党员突击队,开展核酸检测服务、环境消杀等工作,累计转运师生散落在教室的学习必需品百余件。党员教师志愿者深入宿舍为近百名学生提供线下学业指导帮扶。开展“一支部一特色行动”,组织“筑梦空间”发挥专业特长,创作抗疫主题漫画《前线的你们都超酷的》,被团中央的“学校共青团”全文转载。

聚焦深化铸魂育人,以一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全方位覆盖育人空间场域。

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构建“综合评价+筛查”的院系两级师德考察模式,完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细则》,选树教师典型,开展“师德榜样”等表彰活动。

其中,柳肃数十年潜心研究古代建筑,两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开设的慕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妙趣横生地讲述中国古建筑的内涵与智慧,受到师生广泛喜爱,慕课世界排名第三。陈飞虎十年如一日,牵头组织了900余场岳麓讲坛并担任主持人,从文化、哲学、艺术、经济、政治等多学科角度给师生以思想碰撞。

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引导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举办“求是讲坛”系列课程思政大讲堂,将思政融入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日常课堂教学。坚持问题驱动,持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培育黄茜团队获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卢健松团队的《村镇聚落形态学》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成立湖南大学色彩科普基地、中国色彩科普基地,联合湖南省儿童医院成立志愿服务基地,累计提供1万多小时“色彩陪伴”志愿服务。

着力实施党史学习教育“四个一百”活动。立足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融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百图、百讲、百楼、百村“四个一百”活动,先后创作展出500多幅党史大事图画,100多场“湖大建筑与大学精神”宣讲,制作100多个红色建筑模型,师生深入300多个乡村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四个一百”系列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巡回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并作典型经验发言。百村计划实践团荣获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乡村人居建设博士服务团”荣获2021年湖南省“芙蓉学子·社会实践奖”。

学院以“百村百讲百图百楼 传承创新实践担当”为主题拍摄的微党课入选2023年教育部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传承千年学府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提升担当意识,涵养培育时代新人。

大力开展历史文化传承工作。学院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成了“湖南大学历史建筑群模型展厅”,创设了“筑梦空间”专业型师生讲习团队,创立了“湖南大学历史建筑文化品牌”,创作了《湖大建筑100图》《湖大建筑故事100讲》《湖大百楼》《战火中的湖大》等图文集。创作“房子的故事”系列文创产品,打造出具有建筑文化元素特征的精品。通过挖掘校园建筑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校园建筑文化概念,用好校园建筑文化符号,在历史观、文化观、方法论相统一的基础上讲好湖大建筑故事,着力提升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增强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提高了教育吸引的竞争力,更好地展示了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让湖大建筑形象闪亮起来。

文创产品展示

聚焦融合事业发展,以一流党建引领推动一流学院建设

围绕“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定位,推动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新体制,引领学院朝一流目标发展。

学科建设全面提速。聚焦学院优势与特色,引领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凝练七大学科研究方向: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地方建筑当代适应性、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治理、建筑遗产与文物科技保护、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立未来乡村研究院,打造高落地性的城乡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端智库。学科评估取得突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学科跻身全国前八,城乡规划学科排名第11;QS世界学科排名从2021年的164提升到2023年的110位。

学院与株洲市自规局、住建局、市城发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双驱动。五年来,学院引进教授2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9人、助理教师2人。2020年至今,为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学院围绕“国家基金选题”“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等主题开展“学术午餐会”100余场,切实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家级课题立项数量。涌现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者徐峰,高层次青年人才张荣鹏,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获得者田真,全国精品课程获得者陈煊等一批思想先进、教学和科研突出的优秀党员学术骨干。

学术午餐会

科研创新能级明显提升。五年来,学院纵向经费到账金额是上一个五年的4.3倍,国家级项目数量是上一个五年的2.8倍,省级科研平台数量实现从0到5的飞速发展。“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获得2019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花瑶聚居区农村住宅的厨卫更新”项目获国际建协专业奖。学院累计承办大型学术会议15次,学术讲座313场,教学改革获国家级奖项10余项,获批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8部,新增校级产学合作实践育人基地10余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行业科普基地1个。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以一流党建引领服务国家发展

瞄准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拓展与国家部委、区域、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

驻村陪伴乡村规划,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五年来,学院扎根“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十八洞村,持续性开展驻村陪伴乡村规划,探索适应山区苗族聚落发展的新路径。学院师生用脚步踏遍9.34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建立湖南省首个“驻村规划师制度”,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白水洞村开展陪伴式驻地扶贫,完成专项规划5份,参与修建小学3座,民居提质40余栋,发展民宿30余家,开展“花瑶课堂”进行科普培训及技术示范30余次,在104个村开展“乡村讲堂”活动120余次。

学院师生驻守乡村,与工匠共建

学院师生参与项目《多规合一绘蓝图,精准规划谋振兴——乡村精准规划模式实践与研究》获评第七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和创新试验典型项目,《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治理模块化系统解决方案》获评第三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驻村陪伴建筑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文脉焕新。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学院聚合组织力量与专业技能,守护文化内核力。组织师生深入侗族、羌族、苗族聚居区,为70余个传统村落的80多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开展几何图像数字化记录与数字化重建,加以保护与推广。聚合文化价值与经济发展,对岳阳楼等历史建筑进行VR虚拟漫游体验展示,研发可拆解积木,让文物、历史、文化“说话”,推动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建筑文脉的“文化基因”。

第四批传统村落——高步村数字化采集成果

带领村民体验侗寨VR模型

驻村陪伴乡村学校建设,打开乡村教育新视窗。学院响应政府号召,投身乡村“芙蓉学校”建设,主动请缨参加101所《芙蓉学校标准设计图集》制作、设计方案制定工作。五年来,深入14个地州市87个县,实地调研乡村校园现状及建设困境,面对部分学校破旧的桌椅、杂乱的食堂、简陋的操场,经过300余次考察和100余次校地联合研讨,陪伴式参与50多所学校建设,为贫困地区新建校舍面积约209.47万平方米,增加3000个班级空间和14.6万个学位。目前,101所芙蓉学校已全部投入使用,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成为现实。

新晃侗族自治县芙蓉学校

来源:建规院

实习编辑:石佳璐

责任编辑:陈实